首页

宠儿女王 踩踏 出血

时间:2025-05-22 22:27:01 作者:开明文化论坛景德镇开幕 聚焦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浏览量:22553

  中新社吉隆坡11月10日电 题:颜天禄:促进马中友好“步伐不会停止”

  中新社记者 陈悦

  “20多年前,我在父亲颜文龙带领下,开始接触马中交流活动,并亲身见证了中国的伟大飞跃。”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说。颜文龙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已故著名华社领袖,曾任马六甲州行政议员,长年致力于推动马中交流。颜天禄说,从父亲到自己,体现的是马来西亚华社为马中友好“搭桥铺路”的传承。

  那时起,颜天禄与中国各界广泛互动,并为促进马中友好和民间交流“持续贡献绵力”,于2019年获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开始马中交流工作的新路程。

  他积极推动马六甲著名华埠鸡场街和中国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建立友好关系、促成“送王船”以马中两国联手方式“申遗”成功,推动马中文化交融的代表峇峇娘惹之保护工作,还协助马六甲引进中国信义集团设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颜文龙和颜天禄父子领导鸡场街工委会数十年。颜天禄说,鸡场街保留老一辈华侨华人下南洋打拼的历史图景,保存许多当地华侨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历史遗迹;其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乃至街上的传统行业等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满载对祖(籍)国乡愁。

  如今,鸡场街仍是当地华人重要聚集地,每年也吸引众多中国游客到访,成为两国民间交流的热点。“让年轻一代通过鸡场街了解先辈历史和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当肩负的时代使命。”他说。

  颜天禄与当地民间团体在鸡场街举办一系列“青年走进老街”活动:推出景点打卡本、文创小物等文旅产品,举办适合年轻一代参加的文艺培训班、研学活动,还有春节闹元宵盛会、汉服文化节等活动。此间文化传承也善用互联网,开设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视频直播等,拉近年轻人和老街的距离。

  在颜天禄看来,担任海联会理事,也有助于他借鉴中国的经验为鸡场街的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这也是海外联谊活动促进侨胞与祖(籍)国沟通、联系的一个例证。”他说,海外联谊活动令海外华侨华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源”、了解祖(籍)国发展近况,不断探索所在国同祖(籍)国文化交流、教育互鉴、企业对接、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契机。

  展望未来,颜天禄说,马中已实现互免签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各方面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他期望鸡场街继续和中国各省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立友好关系,助推“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建设,开展历史保护研讨会、特色产品推介会、“非遗”展演、景点图片展等交流合作,让两国人民更多地参与到马中民间交往中来。

  颜天禄亦指出,马来西亚的一大特色是拥有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华人应发挥优势,以海外研学等活动推动两地年轻群体交流互鉴。“马来西亚马六甲华文国民型高等中学早前同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举办学生交流活动,同无锡大运河青少年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举办学生舞蹈交流会都是其中成功的例子。”

  颜天禄说,无论是助力马中友好还是传承中华文化,“从父亲到我,步伐不会停止”。(完)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是说法 | “无主”石砖砸伤重庆孕妇,到底该谁负责?

论文中团队提出,在声悬浮条件下,利用声腔共振机制形成的声悬浮气泡,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在超声环境下存在超过15min。即使没有任何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纯水气泡也可以稳定7min以上,这比常规气泡的寿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以上。

第十一届海归论坛长沙启动 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早在2015年,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招行在同业中率先推出针对零售客户的互联网贷款“闪电贷”,广泛接入行内外各类数据,全流程线上操作,模型自动审批,系统自动放款。

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

这一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的关注点,从测绘领域这个“窄”点,放宽到了整个环境资源领域。2023年12月,她和团队把最新的“全国地表SAR遥感监测成果”对接给了环京津冀6省市相关部门,并在随后的两个月陆续送给了18个省份,从而实现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广泛落地,这样的经历对她来说也是第一年履职的一次重要活动。

浙江省委科技委亮相,省长担任委员会主任

作为本次体育活动周的重头戏,帆船邀请赛汇聚了来自天津、河北、秦皇岛、北京、深圳及太原等地的8支精英帆船队。这些队伍中,既有天津金海俱乐部、河北港口集团帆船队等实力强劲的老牌劲旅,也有晋阳帆船队和金茂府帆船队两支由晋阳帆船俱乐部自己培养的本地新秀。在接下来的比赛里,他们将使用国际航海标准的DC20和DC22两种船型,在晋阳湖广阔的水域上展开激烈的比拼,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水上竞技盛宴。

美国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分几步?揭开事实真相

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叶小沫进工厂当了5年工人。1977年,30岁的她进入正筹备复刊的《中国少年报》。在报社工作期间,她采写河北遵化一群孩子呼吁保护益鸟的稿件引起了爷爷的兴趣,并被这位编辑大家细细修改,稿件后来登上报纸头版头条。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